当前位置:首页 > 平板

抑郁个体对于不同情绪效价生活事件的虚假记忆有何特点?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人们对于过去接收过的信息或者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往往不是对客观现实的一比一还原,而是在主观编码和外界信息的影响下不断被重塑的产物,因此时常会变得扭曲或失真。


【资料图】

根据Beck的抑郁症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理论,抑郁症患者对于负性刺激具有明显的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

如果抑郁症患者对于过去的经验,尤其是负性刺激相关的经验有过多的虚假记忆,则会使其负性情绪长期维持,甚至加剧其抑郁心境和抑郁症状,不利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但是,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抑郁症患者的虚假记忆研究还比较缺乏,且大多集中在行为学层面上,采用基于词表的DRM范式,生态效度较低。

因此,研究考察抑郁症患者对于不同情绪效价生活事件的虚假记忆特点。

一、虚假记忆

虚假记忆,也称为错误记忆,是心理学家相对于真实记忆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回忆起没有发生过的经历或经验,或者回忆的细节和真实情况不一致的记忆扭曲现象。

有关虚假记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Bartlett的实验,他让被试阅读名为《幽灵之战》的民间故事,并要求其在间隔不同的时间跨度之后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

结果发现被试在每次的复述中会遗忘很多细节,甚至会添加一些故事中没有出现过的情节。

由此,Bartlett将记忆区分为再生记忆和重构记忆,认为人类的记忆具有建构性。

除了从真实记忆中正确提取的再生记忆,个体常常会根据既往经验以及已有的认知图式来解释和重构记忆材料。

从而填补回忆中的缺失部分,使回忆的内容更加合理和连贯,这种建构性的记忆常常会产生错误,最终形成虚假记忆。

虚假记忆的研究范式

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

DRM范式是由Roediger和McDermott在Deese的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而形成的,以词表学习为基础的实验范式。

该范式假定:个体对一个词语的编码加工会激活对另一个与之语义相关的词语的加工,这种词语间的语义关联诱发了个体的虚假记忆,因此DRM范式也被称作集中联想研究范式。

经典的DRM范式研究包括两个阶段:

一开始,呈现若干个词表给被试进行学习,词表中每一个学习词都与一个未呈现的关键诱饵具有很强的语义联系。

接着在随后的回忆或再认阶段考察被试对学过项目、关键诱饵以及无关项目的记忆。

大量DRM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往往对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有很高的虚报率,显示出明显的虚假记忆效应。

因此,DRM范式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和研究虚假记忆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是由Loftus和Palmer于1974年创立的,以事件为基础的实验范式。

传统的误导信息干扰范式研究包括事件、叙述和测试三个阶段,其基本思路是让被试观看一个事件相关的视频或幻灯片。

然后向被试呈现含有误导信息的文字描述,从而考察被试回忆的准确性。

在最初的实验中,Loftus和Palmer让被试观看一段关于汽车相撞的事故录像。

然后在提问时分别采用“撞毁”“碰撞”“接触”等不同严重程度的动词描述来作为事件的误导信息,要求被试判断汽车的车速。

结果发现,被试对事故车速的判断受到提问时误导信息的影响,即接受“撞毁”提问的被试对事故车速的估计要显著高于接受“接触”提问的被试。

因此,Loftus和Palmer提出,事件发生之后的误导信息会干扰个体的记忆并诱发虚假记忆。

二、情绪对虚假记忆的影响

心境一致性虚假记忆

情绪和记忆的关系始终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既往有关真实记忆的研究发现,愉快的情绪会促进个体对积极记忆的提取,而悲伤的情绪则会使消极记忆占据主要地位。

在许多情形下,个体总是对与自身当前心境相一致的信息有更好的记忆,这样的现象称为心境一致性效应。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虚假记忆研究的逐渐重视,情绪对虚假记忆的影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状态既有可能加强记忆的过程,也有可能对记忆造成损害甚至扭曲,最终形成虚假记忆。

Bower的情感联想网络理论认为,记忆是一个复合的网络,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包含了丰富的语义信息和情绪信息。

结合扩散激活理论,当记忆中的语义信息被激活之后,与之相关的情绪信息也会被激活,当这种复合的信息在大脑中扩散并激活后,个体更加倾向于提取与其心境相一致的信息。

然而,这些与当前心境相一致的信息有时候并不是与原始刺激真实相关的,而是一种虚假记忆。

因此,心境一致性虚假记忆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情绪和虚假记忆关系的了解,为探索其内在作用机制开辟新的视角。

情绪对词语虚假记忆的影响研究

出于对实验室条件下操作便利性的考虑,目前有关情绪与虚假记忆关系的研究大多从DRM范式入手,并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

一种是通过诱发被试不同的情绪状态,并采用中性实验材料来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个体虚假记忆的影响。

另一种则是以具有情绪效价的材料为记忆内容,考察中性情绪下的被试对不同情绪效价材料的虚假记忆差异。

在以诱发情绪为前提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通过音乐、图片、电影等诱发被试情绪,使其处在积极或消极情绪下,并对中性DRM词表进行学习记忆。

Storbeck和Clore在实验中使用音乐诱发被试情绪,将其分为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结果发现处在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比处在消极情绪下的被试产生更多的虚假记忆。

国内学者杜建政和高妍春也通过音乐诱导法使被试分别产生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结果发现处于积极情绪下的被试会产生更多的虚假记忆,而消极情绪则对被试的记忆具有预警作用,可减少虚假记忆的产生。

然而,在以情绪性DRM词表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与诱发情绪的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

国内张蔚蔚等人采用了自编的情绪性DRM词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处于正性情绪下的被试对正性关键诱饵有更多的虚假记忆。

而处在负性情绪下的被试对于负性关键诱饵有更多的虚假记忆,显示出与心境一致的虚假记忆。

研究中他们还让被试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R/K/G”判断,发现被试倾向于对正性词表做出更多的“R”判断,对负性和中性词表做出更多的“K”判断。

说明被试对正性材料的记忆比对负性和中性材料的记忆包含更多的细节。

以上研究的结果表明,诱发出的个体情绪状态和DRM词表本身所具有的情绪性质对虚假记忆的影响有所不同。

情绪对事件虚假记忆的影响研究

区别于以词语为基础的DRM范式研究,以事件为基础的研究往往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因而具有无法比拟的生态效度。

目前事件相关的虚假记忆研究主要应用于司法领域的目击者证词以及心理治疗领域创伤相关的研究。

因此,使用的多为具有负性情绪效价的实验材料,如车祸、犯罪相关的视频和幻灯片等。

付敏等人通过视频诱发被试积极和消极情绪,让被试对正确和错误引导后的事件相关问题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

结果发现诱发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更加容易受到错误引导信息的侵害,对原始事件产生虚假记忆。

VanDamme和Seynaeve在研究中分别诱导出了被试高、低两种唤醒水平的积极和消极情绪,并通过再认测试考察被试在接受误导信息后对原始电影情节的记忆。

结果显示不同效价的情绪状态对被试虚假记忆的易感性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消极情绪组被试对自己的记忆准确性有更高的信心。

类似的结果在Porter等人的研究中也进一步得到证实,相较于正性材料,被试对负性场景图片中的信息更容易受到误导信息的干扰,产生更多的虚假记忆。

这一现象可以用矛盾消极情绪假说来解释:负性刺激能够促进记忆加工水平的提升,使其能够维持很长时间,但与其他的情绪性事件相比,也更加容易受到误导信息的干扰而受损。

三、抑郁症患者虚假记忆相关研究

随着情绪与虚假记忆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抑郁个体的虚假记忆特点。

区别于实验室条件下诱导出来的短暂情绪状态,抑郁症患者的低落心境则是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持续性的抑郁心境对记忆准确性的影响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一方面,心境一致性理论认为抑郁个体对于消极、负性以及抑郁相关的信息存在持续的关注倾向,因而对这些信息有更好的记忆。

但另一方面,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表明,许多抑郁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记忆障碍,比正常个体有拥更少的正确记忆,这些记忆缺陷甚至与其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并不总是准确的,甚至比正常个体更容易产生虚假记忆。例如,根据Moritz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的确存在对情绪性实验材料的注意偏向。

但他们在再认环节错误地再认了更多有负性情感效价的词,体现出与其心境一致的虚假记忆。

Joormann,Techman和Gotlib以临床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验中使用的DRM词表进行了多维度评定。

评定结果表明他们所用的词表在愉悦度上差异显著,能够有效区分出正性、中性和负性三种情绪效价;但在唤醒度和熟悉度的得分上,所有词表的差异不显著。

Joormann等人在实验中采用自由回忆的测试方式,让被试对学过的词表进行回忆。

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个体,抑郁症患者回忆出更少的学习词,而对没有学过的负性关键诱饵有更多的虚假记忆。

Joormann等人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抑郁症患者记忆中负性概念激活的“静息”水平高于正常个体,使得其记忆中的负性信息更加容易被获取。

进一步导致对与其心境一致的信息的错误提取,从而自发地产生虚假记忆。

Howe和Malone同样使用了情绪性的DRM词表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实验。不同的是,除了正性、负性和中性词表,他们的研究中还纳入了与抑郁相关的词表。

结果发现,无论是回忆测试还是再认测试,长期处于抑郁心境的个体对负性词和与抑郁相关的词有更好的记忆。

同时,比起正常对照组被试,抑郁症患者对与抑郁相关的关键诱饵有更高的虚假再认率。

Wittekind等人在他们的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同时还发现记忆材料的个人相关性也影响了被试的记忆效果,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对与个人相关的干扰词进行虚假再认。

此外,Wittenkind等还发现实验环境的情感效价也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当学习词被呈现在负性的环境时,抑郁患者更倾向于进行虚假再认。

在一项基于事件的虚假记忆研究中,Toffalini等人考察了个体的抑郁-焦虑特质对于情绪性事件和中性事件记忆的影响。

结果发现:抑郁焦虑组被试对负性事件的成因虚假记忆显著高于中性事件,提示这些虚假记忆的特征为回忆性体验,抑郁焦虑组被试对负性事件产生了更多的虚假记忆。

推荐DIY文章
抖音奔驰打野梗意思介绍
QQ浏览器关联office文件的方法
电脑版qq邮箱位置介绍
抖音佐助的Subject梗意思介绍
3060显卡参数介绍
腾讯软件管理未知文件设置开启方法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